玉米常見蟲害有玉米螟、黏蟲、棉鈴蟲、蚜蟲、薊馬等。棉鈴蟲是鱗翅目夜蛾科昆蟲,屬世界性農業害蟲。成蟲體長 14-18 毫米,翅展 30-38 毫米,呈灰褐色,前翅有褐色腎形紋和環形紋,后翅淡棕灰且外緣有褐色寬帶。卵為半球形,初乳白后變黃。幼蟲體色多樣,有綠、淡綠、黃白等色,體表具褐色和灰色尖刺,蛹是赤褐色紡錘形。棉鈴蟲以幼蟲蛀食玉米花、果穗、嫩葉等,導致玉米缺粒、爛穗,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。據統計,棉鈴蟲在中國一年發生 3-7 代,蛹在土中越冬,成蟲具趨光性和趨化性,愛在生長茂密、開花早的玉米田產卵。
棉鈴蟲對玉米危害極大。其幼蟲會蛀食玉米的多個部位,尤其偏好果穗。一旦蛀入,便在內部肆意啃食玉米粒,致使玉米出現大量缺粒、爛穗的情況,嚴重降低玉米的產量,給種植戶帶來經濟損失 。還有,幼蟲不放過玉米的嫩葉,葉片被啃食得千瘡百孔,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,阻礙植株正常生長發育,削弱玉米的整體長勢。被棉鈴蟲侵害的玉米,品質下降,賣相變差,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大打折扣,進一步損害種植戶的利益。
那么如何防控蟲害呢?
防控棉鈴蟲可從化學防控和蟲情監測兩方面著手?;瘜W防控需選用氯蟲?高氯氟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高效、低毒且對天敵安全的藥劑,在棉鈴蟲低齡幼蟲期,即卵孵化盛期至 3 齡幼蟲前施藥最佳,此時幼蟲抗藥性弱。施藥時要保證藥劑均勻覆蓋玉米植株,尤其是心葉、雄穗和雌穗等棉鈴蟲偏好取食處,可利用背負式噴霧器、無人機等設備噴霧。
蟲情監測方面,在玉米田周邊及田間均勻設置監測點,間隔一定距離放置棉鈴蟲測報儀(蟲情監測儀),利用性誘素或者特殊燈光吸引棉鈴蟲,統計捕獲棉鈴蟲數量并記錄性別、發育階段等信息,依據這些數據繪制蟲口密度變化曲線,當蟲口密度達防治指標時及時預警,為化學防控提供精準時間,避免盲目用藥,減少農藥用量,保護生態環境 。
科普:棉鈴蟲測報儀是什么?
棉鈴蟲測報儀是一種用于監測棉鈴蟲發生情況的專業設備。它利用棉鈴蟲的趨光性或性信息素誘捕棉鈴蟲成蟲,還結合圖像識別、數據采集與傳輸等技術,能自動記錄誘捕到的棉鈴蟲數量、大小等信息,并將數據上傳至管理平臺。工作人員可通過這些數據準確掌握棉鈴蟲的發生動態、種群密度等,為棉鈴蟲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,幫助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,減少棉鈴蟲對農作物的危害。
推薦閱讀:水稻紋枯病監測儀:用科技守護稻田
推薦閱讀
- 河道雷達水位監測站:為城市防洪裝上“數字護欄”2025-09-29
- 土壤農業氣象監測儀,助力防災減損、精準種植2025-09-26
- 認識校園全自動氣象站,STEM教育平臺2025-09-24
- 知天而作:新一代農林小氣候信息采集系統2025-09-22
- 水產養殖、水質在線監測設備——水質浮標站2025-09-18
- 浮標水質監測站:現代化水體監測的實用工具2025-09-16
- 一體化浮標水質在線監測站2025-09-12
- 夏季防災選對設備:風途河道水位計,毫米級精度保水利安全2025-09-10